欢迎您来到绍兴写字楼网!

000

当前位置: 上海写字楼网 >> 新闻中心 >> 城市资讯 >> 新闻详情

上海推出上天入地工程 地下挖出四千平米体育馆

上海写字楼网    来源:        浏览:
  课堂上的学生在奋笔极书,一地之隔的楼下,学生们则有可能正做着体育课前的热身运动。这个场景出现在上海市向明中学,一间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体育场馆正在全面投入试运行。而此前,这里仅仅是一片广阔平地。  这是上海市体育场地"上天入地”综合开发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市教委对"如何在有限的校园中拓展学生的体育用地”这个老大难问题交出的一份答卷。 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市教委结合本市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通过向"天上”与"地下”两大空间进行伸延,综合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楼顶与地下空间,拓展了学生体育活动场所,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校园体育锻炼环境。  遁地"挖出”4000平米空间 巧妙解决体育用地稀缺  天山路第一小学地下体育馆  一年前,向明中学还没有室内体育馆。学生们上体育课,只能统一在室外的田径操场上进行活动。遇到恶劣天气,体育课往往没有办法准时进行。而在上海,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雨期,室内体育馆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体育运动时间的大量压缩。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校园用地有限,周边土地规划格局已基本形成,重新建造一个室内体育场并不现实。那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市教委决定"向地下借空间”。  2007年,向明中学地下室内体育场馆的开发规划开始向上申报。直到去年,这间总耗时长达10年的地下室内体育场馆才正式骏工,学校开始全面投入试运行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体育场馆。加上原来的2000平方米户外体育操场,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体育用地,不仅满足了向明中学的多方面体育教学需求,也辐射到周边地区的多个中小学。向明中学体育教研组的董老师表示:"现在,向明中学的体育用地占到全校用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室内外体育场地全天候可供8个班级同时进行体育教学,每次可容纳1000人次的师生。”  与向明中学情况相似,长宁区天山路第一小学也进行了体育场地"上天入地”的综合开发。  2015年,天山路第一小学对原有的地下室进行改造,在地面铺设防水防滑材料,对墙面和立柱进行软包保护,增加了近9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体育用地,用于武道、跆拳道、击剑等教学课程的使用。为了增加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老师王诚表示,周末或假期,地下室内场馆还对学生家庭、课外社团进行开放,可用作亲子体育训练、社团体育训练、专项课程的活动场地。  国内首个"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 可模拟室内场馆使用  同济初级中学拥有国内首个"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  除了综合开发利用学校的地下空间,市教委对体育场地的"顶层开发”也进行了积极的试点。2016年7月,同济初级中学的"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项目全面启动,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  在同济初级中学的走访中,记者看到建成后的风雨操场主体采用钢结构立柱,拱梁、立体框架结构,屋面采用轻质透光薄膜结构拱梁设照明灯具。校长张晓明表示,钢结构框架式大型工作平台坚实稳定,可抗击8级地震、12级台风。平时,工作人员通过操控钢架上的闭合钢膜,可模拟室内场馆顶棚的使用,为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室内外体育课活动提供全天候的便利。  2016年底,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正使投入使用。张晓明表示,屋项的钢膜没有打开前,操场可作户外体育场地使用。钢膜打开后,操场可作室内体育场馆使用。作为学校体育场地的补充,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有效地解决了夏日通风条件下学生课外运动的问题,也保证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生在智能操场上体育课  目前,上海市共有两所学校试点投入使用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今年,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也正式投入使用。该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竣工投入使用至今,智能操场已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再受到天气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以上两所学校全天候智能操场的设计师,五环体育竞赛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昉告诉记者:"智能操场的投入使用,实际上是突破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彻底解决了雨天、台风天体育课无处可上的问题,保障了体育场地的全天候利用。”  试点"上天入地”体育场地开发 "拓展体育用地”成重点  近年来,随着健康理念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小学校园里的体育课改悄然进行。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  今年,市教委宣布从9月1日起,试点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体育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这意味着学生在体育场地锻炼和运动的时间将大大增加。   因此,近年来,市教委结合本市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本市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更多的学校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学校场地,把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工程,增加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夯实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基础。  记者了解到,市教委通过鼓励中小学校挖掘学校现有场地,开发学校的楼顶或地下空间,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通过维修等方式,开展"上天入地”校园体育场地试点。此外,通过引进"笼式足球”"可移动操场”等先进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现有的校园场地内拓展学生体育活动场所。最后,在加强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强化运行管理,在确保正常教育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校园体育场地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自:XXX网(非本站原创)”的新闻稿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连系本站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楼盘